查看原文
其他

张文宏:防控能不能让人满意,就看市民能不能过上正常的日子

维罗阳光 2022-03-15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明白知识 Author 明白知识er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 | 微信公众号“明白知识”

ID l mingbaizhishi

作者 l 明白知识er




知乎近期有一个热门问题:在国家和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前,谈论科学与事实真的有意义吗?

 该问题的知乎提问界面。图片来源:知乎

先不提答案如何,这一问题本身默认了一个点,即「国家和民族的大是大非」与「科学与事实」在某些时候是对立的。


然而,双方真的对立吗?


别人估计还不好直接作答,但最近处于风口浪尖的张文宏医生,恐怕会对当下两者间的矛盾深有感触。他在微博上发出的一篇关于新冠疫情的推文,便引起了类似的争议。


2021年7月29日,张文宏于新浪微博撰文,主题是南京疫情促使全国经受压力测试,为未来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思考」。

 张文宏7月29日刊发文章全文。图片来源:新浪微博@张文宏医生

关于南京疫情会不会失控或者继续恶化」、「南京疫情中,疫苗保护作用再次被关注」及「我们曾经经过的还不是最艰难的,更艰难的是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三个方面,进行了分析和解读。


在文章的结尾部分,张文宏表示:


「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。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,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。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,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。中国曾经给出一张漂亮的答卷,南京疫情之后,我们一定会学习到更多。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,实现与世界的互通,回归正常的生活,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。中国应该有这样的智慧。」


相信绝大多数关心疫情进展,真心希望疫情能早日过去,彻底恢复到往日生活的人,都会尊重和理解张文宏这一番话语。


事实上,确实有很多人对张文宏表达了支持,一个赢得最多赞同的评论是:


「看这样专业人士的文章真是一种享受,南京疫情会如何发展?疫苗到底有没有用?疫情下半场如何与病毒共存?三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,都给出了不含糊的回答。而且推理有逻辑,结论有依据,展望有所指,语言表达专业、委婉、循序渐进,引导读者通过思考得到最终的答案。」

 其他一些网友在张文宏文章评论区的留言。图片来源:新浪微博@张文宏医生

与此同时,另一种声音也在嗡嗡作响——对张文宏的鄙视、讥讽与谩骂。


这些对张文宏的抨击大多针对他所谈的与病毒共存」,抨击他不负责任」,乃至用对病毒投降」、「选择性失明一类标语式词汇来发泄不满,甚至以博眼球的网红这样的说法直接开始人身攻击。

 一些网友在张文宏文章评论区的抨击。图片来源:新浪微博@张文宏医生

然而,如果认真阅读张文宏的文章,就会发现他所说的与病毒共存是一种科学上的判断,针对的是事实情况。他说:


「智利疫苗接种的结果表明中国灭活疫苗对新冠的重症化、住院和死亡的预防具有较高的有效率。如果以减缓传播和降低病死率作为目标,可以承担一定的保护,但是作为清零和根除疾病流行,可能是目前疫苗不能达到的目标。这些数据可以告诉我们,未来哪怕我们每个人都打了疫苗,新冠仍然会流行,不过流行的程度会降低,病死率可以降低。」


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,疫情不会短期结束,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。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,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。」


这样的事实性猜测是依据科学与统计而得出的,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与所谓的大是大非完全无关。


且这并非只是他一个人的判断,而是在病毒学界已经逐渐形成的一种共识,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提过类似的观点。


美国福瑞德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病毒学家杰西·布鲁姆(Jesse Bloom)就曾表示:


「我个人认为新冠病毒被彻底根除的可能性是零。」


中国工程院的李兰娟院士也说过:


「新冠肺炎病毒并不是我们想象那么简单,它在世界大流行,我们需要有与病毒长期相处的准备。」


而这类与病毒共存的判断是在告诉大家,新冠病毒在未来很可能会成为跟各类流感病毒一样的存在,它长期与人类一样生存于地球上,世界很可能无法再恢复到新冠来袭之前的样貌。


可这并不意味着要对病毒投降」,亦不是放弃防疫政策」,而是要做好长期的准备,要想办法让民众生活尽量恢复正常。


毫无疑问,从新冠爆发一直到现在,人们的生活被迫发生了极大改变,整个社会长期进入到一种例外状态之中。

◆ 「例外状态」一般指的是相对于法律的规则、规范的例外状态或紧急状态。德国法学家卡尔·施米特(Carl Schmitt,1888-1985)和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·阿甘本(Giorgio Agamben,1942-)的著作中,对「例外状态」与主权、国家权力、法律等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入论述。作者:[意]吉奥乔·阿甘本译者:薛熙平出版社: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:2015年

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外、旅游、餐饮业群体来说,疫情对这些行业可谓是重大灾难,他们在事业上大受打击,甚至被砸了饭碗。但由于处于例外状态」,他们不得不咬牙坚持,以盼望例外早日结束。


例外状态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和秩序、和平与正常。


但例外终究是例外,它意味着特殊、紧急、极端与动荡,但通常也意味着短暂。


在出现例外时,无论是政府亦或是民众,都应尽力化解例外,将秩序尽快扳回到正常」,绝不能让例外状态变成常态」,乃至于有意创造一种永久的例外状态」,否则必然会诞生更为严重的后续问题。


在疫情的问题上,让例外回归正常的最主要表现就是让民众的生活回归到正常」,回归到不用锁城,不用停工,不用封校,自由旅行,生活尽量不会被疫情影响的正常日子」。


就像8月3日,第100场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,张文宏谈到的:


「防控能不能让人满意,就看市民能不能过上正常的日子。」


从南京疫情的发展上,也可以看出这方面的动向。


疫情发端于南京江宁区的禄口国际机场。在爆发后,南京的疫情管理和核酸检测过程都为人诟病,以至于大面积扩散后被其他地区民众疯狂唾骂。


在种种实际问题和舆论压力面前,南京只得亡羊补牢,出台了一系列的管控措施,严格管理大型活动的举办,暂停 KTV、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的营业,还对江宁区的小区和出租车、公共汽车的运营实行了管控,不过没有轻易封城和大规模停工。


相比南京,更值得称道的例子是上海。


从疫情出现至今,无论情况严重与否,上海从未封过城,从未进行过全员核酸检测,大多数时间都在施行精准防控」、「动态清零方针。


在南京疫情扩散后,上海处理的速度同样很快,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及时排查,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干扰市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,赢得了普遍赞誉。

 网友在微信公众号「上海发布」8月13日推文下的评论。图片来源:微信公众号「上海发布」

而这些代表着公共卫生政策从封城、停工、静态清零不封城、不停工、动态清零的转变,也就是张文宏在文章中说的我们已经赢过新冠病毒一次,未来我们一定会找到长久的制胜之道」。


事实上,这种转向也正在国际上发生。此前采取与中国类似防疫措施的新加坡,也在准备进入到疫情防控新常态当中,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态度很明确:


「即使病毒仍在四周潜伏,我们也必须学着继续生活。」


新加坡预计8月份会完成三分之二国民的疫苗接种工作。到年底,新加坡可以允许民众到疫苗接种率高、感染率低的国家旅行,回国后也不需要再进行隔离。


当然,无论在哪个国家,短期内肯定有人会对此表示不理解,因为从遏制病毒传播的角度来看,这种方式似乎不如直接封城停工来得干脆。


但静态的方式完全无益于例外状态的正常化,更无益于帮助民众从疫情的阴影当中走出来,在心理上重新回归到正常生活中。


故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,防疫措施的转变极为必要。

 上海浦东机场的防疫检测站点。图片来源:凤凰新闻

正如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所指出的:


「一个好的公共卫生政策,是要在公众身体健康与正常的社会、经济秩序之间找一个动态的平衡点。就像美国一年也有约3万人死于流感,它本身属于一种现实既定状态,不可能说公共卫生不允许一例流感出现,这是不科学的。」


而现在,我们正在前往这个动态平衡点的路上,这或许将是一个「长久的制胜之道」。■

管轶:新冠疫情该如何结束


原创不易,感谢有你!点个「在看」,不怕走散。

好文推荐↓↓

好的人生,不是活给别人看的

隐退的张文宏,我们心里珍藏着……

因为稀缺,才会心疼丨保护好 张文宏

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